创造性转化传统工艺 郑瑞雨:带软木画上纽约时装周 郑瑞雨和她设计的软木画服饰。受访者供图 福州青年设计师郑瑞雨将软木画带上国际舞台,在纽约时装周掀起“东方风”。近期,她又在中美两国筹备服饰品类和软木画结合的静态展。 郑瑞雨是一名“90后”,外公从事古书画修复,家中堆叠的宣纸与斑驳画框,成了她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视觉符号。“中国不少优秀的传统手工艺难以被外国人了解,而时尚是一个更容易被看到的平台。”带着这样的想法,郑瑞雨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和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求学,致力于探索时尚与传统文化的联结。 在2023春夏纽约时装周上,郑瑞雨发布个人系列《The Wooden Diary》。6套服装以软木画为核心元素,将传统雕刻工艺解构为模块化设计,通过磁吸装置实现立体拼贴。当模特行走时,衣襟上的亭台楼阁随身体律动重组光影,花鸟虫鱼在丝绸褶皱间若隐若现。“细看会发现,图案不仅有三坊七巷的飞檐,还藏着哈德逊河的天际线。”郑瑞雨说,“服装在特定动作下能‘变身’为家具形态,这是让软木画回归其屏风装饰的本源,也是我对衣物与空间关系的实验。” 以身体或家具为载体,将软木画“穿”上去并非易事。从2020年起,郑瑞雨拜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软木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君锟,和平均年龄70岁的老匠人共同攻克材料难关。经过200余次试验,他们最终通过磁吸方式实现传统雕刻的模块化组装。郑瑞雨说:“每片软木都承载着老师傅们的手感温度,这是工业生产线无法复制的情感工艺。这才是我记忆中应有的样子——用物体与身体的对话,记录文化的温度。” 对传统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贯穿于郑瑞雨的设计中。在古书画修复中用于遮盖接缝的裱褙技艺,被她转化为服装的结构线;古籍修复的“补纸”工艺,变为真丝面料上的镂空设计。“修复本是隐匿的艺术,而我想让那些被遮盖的‘不完美’,成为新的美学语言。” “当千千万万个设计师开始讲述自己的文化故事,世界就会在一针一线间看见东方美学的深邃与诗意。美的历程,永远是从过去向未来。传统不是落后,而是潮流的源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郑瑞雨说,她将继续以衣为载体,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让世界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记者 林舒颖 叶诚) |
2025年5月7日,南昌国际时尚周开幕式暨Bazaar Shine“鎏光
千年刺桐城的红砖古厝映照着T台霓虹,蟳埔女的簪花围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