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1月27日消息(记者 童正忠 罗晓英 叶兴铸) 随着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大街小巷都是浓浓的年味!福州漆艺画的鱼,因寓意丰富备受欢迎,福建省漆艺专家胡文平老师的漆艺获奖作品《年年有余》,尤为奇特,画中鱼儿,水乳交融、摇头摆尾,呈现出别样的灵性与光彩。 《年年有余》作品因寓意丰富备受欢迎(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近日,央广网记者走进福州市漆艺基地,探访了胡文平老师心中神秘的大漆,以及传统漆艺在新一辈年轻人中的薪火传承。 在福州漆艺基地,胡文平老师是个特殊的存在,不仅擅长漆艺,还擅长雕塑,“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让漆艺创新发展,传承下去”是他最喜欢琢磨的问题。 业余时间,泡茶也是胡文平的爱好之一(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摄) 步入胡文平老师的“漆上游工作室”,映入眼帘的皆是成品或半成品的脱胎漆器,大的如人像佛像,小的如茶具把件,种类丰富多彩。 初见胡文平老师,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可能是:一个有个性的匠人。工作室一隅简单摆放着的一桌、一椅、一吉他,结合其独特的发型、风趣的谈吐,很好的诠释了这位80后漆艺家爱生活、爱艺术、爱玩的一面。 “漆艺的魅力它是非常强大的,做漆艺我玩的特别起劲,特别开心。”1983年出生的胡文平,于1999年考入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专业是工艺雕刻。2008年,他进入了福州市漆艺基地,是福州市漆艺基地里第一个既有雕塑能手名义,又涉猎了脱胎漆器的匠人。 胡文平向记者介绍作品(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摄) 从雕塑转到漆艺,他被朋友笑称掉入了一个“坑”,在漆艺上,胡文平发挥了执着于细节的严谨,将耐心注入热爱的工作里。如今,其《红色印象》和《龙门石窟卢舍那佛》等漆艺作品广获好评,其中《年年有余》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评比银奖。 “一件作品不管大小,整个过程有几十道工序,耗时至少要两个月。”在繁琐的工作中,胡文平富有耐心,等雕塑自然干燥,修饰好每一处细微。在胡文平看来,福州脱胎漆器造型上不仅要保留历史感,还需与时俱进。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在造型上有了新的突破,还配合蛋壳、嵌镶、变涂装饰手法,从传统艺术中吸取养分,既体现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审美。 新年将至,胡文平用漆画作品《静若繁花》装饰墙面喜迎新年(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摄) “这个蟹爪兰的花瓣就是利用蛋壳的大小、疏密,贴出它的明亮关系,这样就把它的空间感整个拉出来了。”胡文平指着漆画作品《静若繁花》向记者介绍着。每逢春节,胡文平都会做一些红色喜庆的文创作品,“蟹爪兰的花期在春节期间,希望新的一年喜事连连,花开富贵,漆艺画《年年有余》作品是寓意来年有个好生活。” 胡文平喜欢有“古味”的老东西,脱胎漆器作为福州的传统工艺,正确的传承与创新将会助其更好的发展。自2007年开始接触漆艺的胡文平认为,呼吁更多年轻人来学习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有必要。“漆的包容性非常强,是任何材料都不能代替的,它可以附着于任何物体的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效果独具魅力。” 胡文平工作室展陈的漆画作品(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摄) 据了解,胡文平在福州聋哑学校等院校教学脱胎漆器专业课程已有七八年时间,“未来,我会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把创作技法传给更多学生,让他们把作品做出特色和个性。希望他们能更好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漆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喜欢上福州的脱胎漆器。” “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这是郭沫若先生对福州传统脱胎漆器的赞誉。脱胎漆器与油纸伞、角梳并称为“福州三宝”,2006年福州成立脱胎漆器保护基地,同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漆珠串联成的漆包,造型既符合当代潮流,又留有传统的韵味,让人眼前一亮(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采访当天,正巧福建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张丽做客胡文平工作室,“福州做漆渊源很深,历史悠久,技术很成熟。像胡文平这样一边培养年轻学子,一边创作做漆画的老师也越来越多,氛围很好,福州在炼漆、做漆、涂颜料等方面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张丽告诉记者,她在福州工作30年,也是一位漆画创作者,也带学生,福州给了她很多创作的灵感,她已经深深融入这座美丽的城市。 【来源:央广网】 |
封面新闻记者朱宁当地时间4月23日,全球奢侈品巨头开云集
BUTTONS智能奢品,真正予你"懂你所需"的科技体验,构筑奢华